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糙汉家有俏夫郎第86节(1 / 2)





  唐晓福帮打下手,李氏执针缝衣,团哥儿在袖口绣了几处竹,十分雅致。

  做了两身长衫,李氏用年前唐晓福买回来的白色细棉布,给唐老三做了身里衣,剩下的边边角角做了几块帕子。

  这古代可没有现代的面巾纸,就算是男子,身上也要带一个帕子。

  当然不讲究的人家也到处都有,只不过读书人大多注意仪态外表,随身穿个帕子,手脸碰到脏污,也避免尴尬。

  第二天一大早,唐晓福就让赵向北带着个二十两的金条,换了行头,去县城里面兑换成银子。

  一切安排妥当之后,俩人又重新去到县城萧家,跟柳地主签了合同,再到县衙过了红契,这山地的地契拿到手中,花了大概五百五十两的银子。

  看着手里边滚烫,新出炉的地契,唐晓福笑得眉开眼笑。

  不管在什么时候,大天朝的人对于置产,那都是有一种迷一样的狂热爱好,唐晓福也不例外。

  这边敲定好了事宜,唐晓福也没有瞒着家里边两个老人。

  只不过这山地到底花费颇巨,银子来了不好明说。

  唐晓福只说是那城中都尉萧磊与自己和买的一块山地。

  由自家开挖鱼池,种上果树,养鱼之用。

  李氏和唐老爷子知道了吓了一跳,得知是跟消毒为何买的,心中这才算安心了不少。

  只当萧都尉是为了报答儿婿的救命恩情,这才让利几分。

  压根也没有想到那块地完全就是唐晓福自己买的。

  唐家二老也不是那种瓜分自家哥儿的产业给兄弟的人。

  但是考虑到时候不管是围篱笆,种果树还是养鱼,都需要一家子共同承担。

  索性这些事情唐晓福都想好了,都说亲兄弟还明算账。

  不管是哪一方,只要从始到终出了力,都要分得一些利润。

  只不过这山林地契,最终是在唐晓福他们一房名下。

  村里人如果有功夫来帮忙的,都是按天给工钱。

  把事情摆在明面儿,各方心中自然不会有怨言。

  这山地买下来,等到春来之时想要种果树,就不能让村人随意上山了。

  唐晓福对外就说这是萧都尉卖下来的山地,要种果树

  自家与他家颇有些交情,这才请了自家人看顾。

  这古代阶级分明,村里人见过最大的官,也不过就是县太爷罢了,对于这身披铠甲,手握利剑的都尉大人,自然十分敬重,没人敢放肆。

  唐晓福给出二十文钱一天,请人帮着做沩山栅栏。

  这种事情村里的壮劳力也是乐颠颠的都来报名,要知道这会儿冬天正是农闲的时候,二十文一天,就在自家门口做些不太出力的活计,还能贴补家用,这种好事谁家不想要?

  唐家的门槛简直就要被踏破了,拉关系的,套交情的,送吃食的人络绎不绝。

  唐老爷子也是个精明能干的人,对村中哪家哪户壮劳力干活老实,都是清清楚楚。

  选了几个手脚麻利不无偷懒的人,不到五天,就将这位山的篱笆扎好了。

  唐晓福经常拉着赵向北往山地的跑,盘算着哪出种什么水果哪,出用来挖鱼塘,日子倒是平平顺顺的过去了。

  县城的救济粮终于告罄了,各家各户对于自己手中的粮食那看得更紧了。

  农闲时节好多,人家一天只吃一顿饭。

  而村口也迎来了第一批讨饭的人。

  第101章 流民之乱

  村口走过来一行二十多号人,老少都有,衣衫破破烂烂,脚步蹒跚的往村里走。

  一个个饿的都是面黄肌,瘦骨瘦如柴。

  进到村里边就四散到各家门前去讨饭。

  他家门前来的是一个老汉,怀里用破棉絮抱着个小孩儿,三四岁的样子,哆哆嗦嗦的对李氏恳求。

  “好心的菩萨,您施舍一点吃食吧,一点小孩子能吃的就行,大人饿点没什么,孩子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。”

  唐晓福看着那小孩儿冻的脸都有些发青了,心中实在有些不忍。

  但是这老汉身后前来讨饭的还有不少青壮年。

  如果这会儿给了,只怕这些人就会当他家心善,好欺负,都围上来,到时有多少粮食也是不够的。

  唐晓福想了想,去后罩房里面拿了一件家里人不要的旧棉衣。

  棉衣表面已经破破烂烂满是补丁,看上去灰扑扑的不起眼。

  他又从灶房里面摸出了两个新煮的地瓜,塞在棉衣当中。

  快步的跑了回来,放在李氏手里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