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7节(1 / 2)





  “胤礽,你再说一遍,皇阿玛好像没听清。” 康熙皇帝怀疑自己幻听了,女子学院是什么?他不理解,这女子和学院,会有什么关系?

  “皇阿玛,女子学院和男子学院。”

  “女学就是三姐姐和五姐姐,阿茹娜格格,或者李光地家的女儿们,马英大人家的小孙女儿,满汉蒙等各个民族家的小姑娘,一起在学院进学,系统的学习满汉蒙等各民族文化,还有《天工开物》《几何原本》这些天文地理,人文造物等知识。”

  “当然,皇阿玛可以根据贵族和平民两个阶层,先在京城建设两座女子学校。”

  “男学就是男孩子们的学堂,但不是家族制,它和国子监一样,广收天下男童,满汉蒙回等等,尤其是我们满人家的孩子们。”

  “皇阿玛,八旗子弟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就严加管束,再过几年就要都被养废了,必须狠狠的对他们进行文,武两方面各种知识的培训和教导。”

  “至于军校,工校和商校,则是根据现在的国子监培养官吏的模式来的。在童学的功课完成后,根据学童们的平时表现和个人意愿,分到国子监,军校,工校商校。”

  “国子监的教学体系已经是非常完善,当然,如果能给那些读书人多加几门功课,尽量少一些只会纸上谈兵和死读书的书呆子,那就更完美了。”

  “军校就是传授如何带兵打仗和培养各种军事人才的学校。工校就是培养各种匠人和搞各种研究的地方。商校则是系统培养各种生意方面的管理人才,尤其账房这些专业人才。”

  “皇阿玛,要发展强大我们大清国,士农工商,四个阶层缺一不可,必须是齐头并进。”

  “目前的官员有些都是死读圣贤书,觉得考上了进士就几代人吃喝不愁了,实在是让人堪忧。尤其我们目前的科举考试题目,太过单一。”

  “因此儿臣觉得,今年的科举考试,除了往常的四书五经之类的题目外,可以让工部和户部根据他们的人才需要,也出几道题。”

  “通过几场这样的科举考试,从不同的方面发掘人才,让大清的各行各业的有才之士们,都能发挥出他们的才华天赋。”

  “儿臣恳请皇阿玛,让戴锌和黄履庄他们也能尽快的招收一些新人,他们那两个地方都应该要缺很多人手。”

  “皇阿玛,关于的今年的科举考试,您若是同意,让儿臣也出几道题目,好不好?”小太子说道最后这一点,自觉有点儿不好意思,所以语气稍带着点儿讨好,眼巴巴的看着康熙皇帝。

  “恩,说完了?”

  “没。” 看到康熙皇帝面无表情,无视他的恳求,小太子有点沮丧,“晚上的时候,儿臣具体的写下来给您过目。”

  ···瞪着这个最宠爱的儿子,在有些方面有些时候很是呆呆的儿子,康熙皇帝是不停的运气深呼吸。

  梁九功那个老奴才眼见不对,已经机灵的跑到门口站岗了,他想找个人踹几脚出出气都没有。只好在御书房疾步走了两圈,强迫自己压下心里的震惊和愤怒。

  “这是必须的嘛?”

  胤礽眼见皇阿玛对于他的提议反应那么大,很是不安,低着头,双手不自觉的搓着衣角。

  听到康熙皇帝的问话,先是一愣,好在是难得的机灵一回,明白了康熙皇帝的问话意思。

  他的皇阿玛在问,为了大清不再有阿茹娜格格所说的那个结局,做这些事情是必须的吗?

  鼓起勇气,胤礽诚恳的回话:“工校和军校这两个学校是必须的。商校是因为儿臣想着,以目前大清的发展情况,商人们和他们生意上的事情尤其是国家之间的生意,将来也会需要在各方面加强管理。”

  “至于女子学院,则是带着儿臣的私心。”

  “儿臣想让这大清的女子都可以过得更舒坦一点儿,想让她们自己意识到,裹脚是对她们自己及其不公平的一种行为。想着两位姐姐将来若是有什么本事或者特殊天分,就可以靠自己生活,而不是只有嫁去蒙古,才能为大清的安稳出力。”

  “万一那?皇阿玛,万一这些女子当中的哪一个有着和戴锌或者黄履庄一样的天分那?”

  “现在是各个地方都人才急缺却又非常难得,尤其是戴锌和黄履庄这样的顶尖人才。皇阿玛,天分这东西,是天生的,它是不分男子和女子的。”

  “而且,书上都说女子对于家里的男子和孩子们有着很大的影响。如果先把大清的女子都给教育好了,也能间接的教育好男子和后代子孙啊。”

  “将来,就算姐姐们还是要为了大清远嫁,儿臣也希望她们可以照顾好自己。多学点儿四书五经,骑马射箭,多一些胆气和见识,多一些处得来的好友,尤其是蒙古那边来京城女子学院进学的贵族女儿们,总是比天天在家里绣花背《女戒》要好得多。”

  “儿臣不想哪位姐姐将来连要见姐夫一面,都会觉得不好意思,还要花银子打点嬷嬷们去安排。” 小太子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也难过起来,他不想疼爱他的这两位姐姐,将来都和历史书上记载的那样,不光都是青年夭折,而且还都是郁郁而终。

  “儿臣想让阿茹娜格格主持有关服装和爱护环境趣事的邸报,也是觉得她应该会喜欢。”

  上辈子作为大清储君的阿茹娜格格,应该是喜欢出来给大清的强大做点儿事情,而不是被困在家里和姐姐们一样天天绣荷包吧?

  “想的还挺周全。阿茹娜你就不用操心了,她是不会远嫁的。” 康熙皇帝想起心里的那个计划,难免的又多了一层担忧。儿子又呆又心软,将来能压制的了性子乖张的阿茹娜吗?

  “在今年的科举考试中加几道试题的事情,皇阿玛会和大臣们商议,酌情安排。戴锌和黄履庄那儿缺人手以及培养新人的事情,皇阿玛已经在考虑了。至于国子监和男学尤是工军商这三个学院的事情,皇阿玛需要好好想想。”

  “胤礽啊,你是看不得皇阿玛哪天清闲一会儿,一天天的就知道给皇阿玛找事情做。天色不早了,赶紧的回你的毓庆宫去吧。记得晚上练字不要太久。” 康熙皇帝开口让小太子走人,他需要一个人静静的待会儿。

  第54章 火器34

  内心惴惴不安的胤礽见此刻的康熙皇帝确实是不想搭理他, 只好怀揣着对自家皇阿玛的担忧和愧疚规矩的行礼告退。

  小太子自问,他是不是对于皇阿玛要求太高了?毕竟皇阿玛自幼受到的教育就是要防备汉人夺权, 让满清坐稳天下,永享皇家尊荣。

  可是随着父子感情加深, 他实在是不想看到自家皇阿玛天天的,在“满汉有别”这些狭隘思想上纠结自苦,无奈不安的徘徊在天下万民和八旗子弟之间。

  胤礽想让他的皇阿玛像大唐的唐太宗那样,不分种族的广纳天下有识之士,把各个民族和乐融洽的安排好,亲如一家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。

  小太子走后,康熙皇帝重重的坐回椅子上, 独自面对这突然间变得冷冷清清的御书房,内心充斥着气愤,伤心, 愧疚,庆幸, 欣慰等等各种感受。它们交织在一起, 汹涌翻腾着, 可谓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。

  作为一个已经夭折了很多孩子的皇阿玛,康熙皇帝对于现在已经长成的所有子女,都是精心谨慎的呵护着的, 生怕他们哪一个出了点神什么意外,就站不住了。

  他也知道皇家格格只身一人远嫁蒙古,很难能再见到父母亲人一面, 人生地不熟加上水土不服,日子当然是会过得艰难些。他以前就有计划过,让他的女儿们长到二十岁左右再嫁人,想着到二十岁了,女儿们都应该可以很好的照顾好自己了。

  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,他会从太子的口中听到这样的“历史”,他的姐姐要见姐夫,还要花钱打点陪嫁的嬷嬷们。

  金尊玉贵,千娇百宠养大的格格们,为了大清的安稳远嫁蒙古,居然会受到自家陪嫁嬷嬷的欺凌勒索。

  康熙皇帝的心跟到刀割的一样,一顿一顿的疼。